欢迎来到通达文档网!

2023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完整)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3-29 16:45:05

2023《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完整)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阅读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1)

——2021学生观看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200篇

2021学生观看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1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学生观看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精选4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1学生观看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2

  我一直认为宇宙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但在这次天宫课堂中,几个在太空舱中的物理小实验,让我感受到,宇宙不再是那样神秘莫测。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太空舱内有微重力。摆锤在地球上来回摆动,而在太空舱中却不会来回摆动。在太空舱中倒水,水并不会从水壶中倒出,因为太空舱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在地球上寻以为常的事,放到太空中,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尽”。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从地球走向太空,正在慢慢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己。

2021学生观看央视《天宫课堂》观后感3

  在太空里,我们的神舟十三号已飞向太空,飞船里的三位宇航员——叶光富、王亚*与霍志刚。今日,他们在太空里给我们授课。亚*老师用一个东西弄出一个又小又薄的水膜,接着她又开始把这个水膜加厚加大,过了一会儿,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又圆又大,美丽极了!然后亚*老师把泡腾片塞面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个实验原理就是:微重力表面张力显神威,水膜注水变水球。通过这次太空实验,我不仅感受到了太空物理奥秘,还让我知道只有现在更加的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才有机会去探索太空的奥秘。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2)

——2021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

2021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一个新兴领域妹,她对我们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制空权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了,那么还更深层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权利。比如说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率先登陆月球,然后他就联合其*家在月球上面划分区域,说谁占领谁就在将来拥有采矿的权利,所以我们的航天技术也不能落后,否则的话在未来的100年内我们将会逐步的落后,所以航天技术以及航天的爱好将是我们新一代颜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一次接触航天方面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大班。那一天,老师把一张报纸贴到了墙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实是神舟六号,还有两个人——其实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听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我弄明白了个大概,心里觉得自豪。突然,我发现——居然没有一名女性。

  当时我就想:要是我能当*的第一名女宇航员,该有多好呀!从那时开始,我便怀揣着这样一份梦想,上了小学。我曾经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学说,我将来会成为*的第一位女宇航员,他听了,流露出羡慕的眼神。那时的我自豪极了,觉得当一名宇航员太简单了!

  三年级,我逐渐了解了一些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这才知道,当一名航天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有学问,要有好的身体,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其实当时我并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只是模糊地觉得是身体好的一部份罢了。

  虽然我知道我想成为一名航天航空员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为他们工作,比如说地勤服务以及研究。我们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飞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挥中心,中间空宇航员的一局动,看看他们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类的信息安全技术等。所以说,为了我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参加一些科技展。为的了就是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的梦想做铺垫。

2021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

  “天宫一号”为*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国际太空站的历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了国际空间站的新构想;1993年,经过将近十余年的探索和无数次重新设计,终于开始着手建设太空站;1994年,准备阶段开始,在此期间,航天飞机与“和*”号太空航进行了9次对接;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2001年,命运号实验舱与团结号节点舱对接,探索号气闸舱安装完成;20xX年,哥伦布号实验舱安装完成,开始安装希望号实验舱;20xX年,安装宁静号节点舱。

  从国际太空站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出,“天宫一号”只是*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但是这绝对是意义巨大的一步。

  *载人航天是深谋远虑的,每一步都经过无数次计算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目前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可以说,*航天技术是借鉴前人的技术而自主创新的。*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场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这八大系统是*经过长达X多年的摸索才总结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载人航天发展的辛酸。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天宫一号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的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周建*说过:只有对人自身在太空中的行为和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具备更好的开发能力。目前,*正在朝着这样的目标进发。*的空间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台,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高二化学生的我,同时作为一个*人,看到*在载人航天事业技术上的发展,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要为祖国的繁荣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2021年《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3

  在那失重的太空中,能做许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比如说:在太空舱中随意漂浮,在那里,翻多少个跟头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成问题。而宇航员王亚*阿姨也给我们演示了不少有趣的“游戏”。她能用一个小钢丝圈套一个水膜,那一层厚厚的水膜,便镶篏在其中,然后,宇航员又向水膜中注水,那水膜不仅没有轻易地碎掉,反而在注水中变得越来越多,最后便形成一个大大透明水球,可谓是晶莹剔透,让我不禁惊叹!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这种种奇妙真令人羡慕啊,

  真希望,不久地将来,我也能象伟大的三位宇航员一样,飞上太空!

  *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日上午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他们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地面课堂设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由*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科协共同主办。有关专家说,太空授课活动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其实这次太空授课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也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重新认识,在这堂太空物理实验课上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短暂,我还意犹未尽“天宫课堂”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3)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航天”,*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4)

——2021央视《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200篇

2021央视《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1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央视《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精选4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央视《天宫课堂》直播观后感2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5)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启迪观后感200篇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启迪观后感1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航天”,*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2021天宫课堂第一课启迪观后感2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2021《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扩展6)

——《天宫课堂》优秀观后感200字3篇

《天宫课堂》优秀观后感200字1

  今天可真幸运,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充满奥秘的《天宫课堂》。

  叔叔阿姨们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传授了我们很多的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书中的那些太空奥秘的知识在航天员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无法想象科技原来是那么神奇的一个东西!瞧,在地面会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可是当它来到了太空中,只要轻轻一碰,就乖乖地沉在水底!同学们欢呼着,大叫着,直呼不可思议!

  此时此刻,我下定决心,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去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推荐访问:观后感 天宫 课堂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200篇 2023《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学生2023年第一堂课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ho8.com/fanwendaquan/guanhougan/7664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