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通达文档网!

2023年《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精选文档)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31 14:15:04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精选文档)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2004年《感动*》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⑶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⑷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4、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⑴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⑵“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2、教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是“爱”这条纽带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用得准确的词。如“熬”“铺”“慢慢地”“稳稳地”等

  (2)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读课文,领悟道理

  教师:赏析了文章精美的语言,让我们一同来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画面在哪里?(朗读),其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是啊!亲情是甘泉,滋润我们枯干的心灵;幸福的家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让我们来看一组亲情图片,在这一幅幅普通的镜头背后一定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

  例:严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父情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七、教师布置作业并小结

  1、作业: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和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2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 我的儿子

  (老)爱(小)

  我和妻

  责任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1)

——《散步》教案设计10篇

《散步》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20xx年《感动*》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4、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⑴ 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⑵ “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2、教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是“爱”这条纽带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用得准确的词。如“熬” “铺” “慢慢地”“稳稳地”等

  (2)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读课文,领悟道理

  教师:赏析了文章精美的语言,让我们一同来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画面在哪里?(朗读),其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是啊!亲情是甘泉,滋润我们枯干的心灵;幸福的家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让我们来看一组亲情图片,在这一幅幅普通的镜头背后一定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

  例:严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父情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六、教师布置作业 并小结。

  1、作业 :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和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散步》教案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 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 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⑶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 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 《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 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 情感” 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3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分钟)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8(分钟)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分钟)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10(分钟)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分钟)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案设计4

  一、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二、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像,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像。

  三、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四、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五、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六、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七、比较阅读

  《散步》与《三代》。

《散步》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揣摩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如果世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了会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记得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大家还记得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二、作者介绍(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莫怀戚的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三、学习生字词:

  拆(chāi)散 霎(shà)时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熬(áo)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快速抢答:

  ①散步的人物有哪些?(奶奶、我、妻子、儿子)

  ②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散步的季节?(初春)

  ④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要求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⑤散步的结局如何?(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五、品读赏析:

  1、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前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一个(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一个(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一个(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儿子 一个(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妻子

  2、 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3、 文中的“我”是如何解决这一分歧的?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将会怎么做?

  4、 散步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尊老爱幼)

  教师小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故事不胜枚举,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学生可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六、拓展延伸: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尤其是母亲,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让我们把一曲《烛光里的妈妈》献给天下的母亲们,并祝愿她们身体健康,岁岁*安!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听完这首曲子,此时的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请以“妈妈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说几句表达感情的话语。

  七、布置作业,体验亲情:

  同学们讲的这些故事,感人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不过,老师觉得亲情不应该只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需要我们的努力;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更应该是父亲劳累时孩子关心的话语,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的体贴;亲情不单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的领会,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的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样:(播放广告短片《爱心传递》)。

  我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回家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或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或陪父母看看电视散散步……, 把你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散步》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由全班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来到山立学校求学的“游子”该怎样“报春晖”、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检查学生语词积累情况。

  (1)听写词语。分歧 霎时 委屈

  (2)根据词语意思写词语。

  ① 形容水的明净。

  ②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感情。

  明确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选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以“《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开头写一段话。要求:①交待完整时间、地点、人物;②用上“分歧、霎时、委屈”三个词语。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2、学生交流、评价,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示例:《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后来发生了母亲、儿子走大路和小路的分歧。霎时,我深感到责任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五、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要求用圈点法画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以“我喜欢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示例:①我喜欢第(4)段“这南方……起着水泡。”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

  ②我喜欢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后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③我喜欢第(2)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样。”因为这个句子写出出了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一)写景的句子:还有第(7)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二)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体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三)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和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它们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六、全班朗读、重点研读最后一段。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我蹲下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分三步进行,先理解其字面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弄清本体和喻体,最后自然引入对深层意义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更深一层看,“整个世界”有意夸大了身上背的重量,意思是说我们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老一代,又要扶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只要我们人人尽到这个责任,社会就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七、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让我们一起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八、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谈谈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通过“我”的成功地处理散步过程中走哪条路的分歧,来表现中年人敬老爱幼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代》说的是一位陌生的先生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事。

  九、小结:

  (1)从本文内容上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么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同时要知道我们现阶段的责任那就是勤奋学习,这就是对“三春晖”——母爱的最好的报答。

  (2)从学习重点上小结。

  我们主要感知内容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来学习《散步》这篇课文。

  十一、作业 :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拟三道题目,并加以解答。

《散步》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我”的使命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广告:“好吃点,你就多吃点!”你觉得创意如何?

  二、走近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三、写作契机

  本文写于1985年。写作契机有二,第一,作者全家人有一起散步的经历;第二,一美国朋友说:“*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四、字词知识 熬( ) 酷冬( )各得其所( )

  五、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准确、整齐地朗读课文。

  2、快速抢答

  (1)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关键人物是谁?

  ⑵散步的季节?

  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3、第一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篇散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散步为切入角度展现“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和睦关系,表现了中年一代对于生活的责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 品读课文

  问题1 为什么我决定要委屈儿子?

  问题2 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3 为什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问题4 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是整个世界”?

  问题5 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七、感悟亲情

  1.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2.欣赏古诗

  《游 子 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八、拓展延伸(写作指导)

  1、取材于生活 2、*实的语言 3、景物的描写 4、挖掘出道理

  九、布置作业

  你们学习本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1、懂得尊老爱幼。2、学会借景抒情)

  写一段话:与家人的一次愉快经历,要借景抒情,要有感悟。

  十、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散步》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

  霎( )时 水波粼粼( ) 嫩( )芽 熬( )过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

  (1)分歧 信服 拆散 shà lín nèn áo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 ”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祖孙三代人;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2)爱是桥梁,爱是纽带;

  (3)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4)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5)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6)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

  (7)幸福家庭;等等。

  教师顺势出示板书: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语言美”,可能会有如下一些问题: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提问: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可从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提问:去掉“熬”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母亲的现状(思想压力和身体状况)角度考虑,“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提问:“分歧”“责任”用在这里,有大词小用之嫌,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这种对称的句子为文章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关于文章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可能会有如下问题出现:

  (1)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明确: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

  当然,也可以说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创意。如有的同学以“责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ēi)”为标题,教师应当肯定。

  (2)“文似看山不喜*”,本文情节简单,作者却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奥妙在哪里?

  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提问:这一“前”一“后”,一“叫”一“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动人情景?

  明确:写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提问:“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悟读课文,设置情境,练习说话

  假如,当你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为一件事有了分歧,后来分歧得到了圆满解决。请仿照课文相关情节,学说一段话,要注意刻画家庭成员,如神态、语言、心理等。

  选几位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小结

  莫怀戚先生犹如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凡的一个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语言优美凝练、细节动人,景物描写富含意蕴,值得借鉴。是的,亲情是美好的,它像美酒一般的醇香醉人,像橄榄一般的有滋有味。我们在成长中解读亲情,我们在成熟中品味亲情,传递亲情。

  七、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再写一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阅读课本P127林文煌的《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明理由。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1)少年的时间,许多是在家里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散步》就是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有趣,容易触发联想,从而产生写作欲望,请通过生活细节来展现你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2)本文写景饶有诗意,也有深意,试选择你熟悉的并有所感的一景,也作这样的描述,注意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100字左右)

  2.关于组织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的设想

  现代家庭中,我们无不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有些过于*淡,你忽视了;有些比较常见,你没在意。请从记忆的沙滩上捡拾这些漂亮的贝壳吧,那就是你闪光的童年。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

  3.星期天,给同学们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给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实践中,让他们感悟亲情。

  4.探究性思维训练

  课文中,在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决定委屈儿子时,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和妻子的反应,你能对此进行合理而又大胆的想像吗?

  课后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散步》教案设计9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 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 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⑶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 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 《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 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 情感” 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10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2、领会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品味精巧自然朴实的语言。

  【 课前预习】

  自学要求与步骤(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有感情的朗读,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分歧( ) 一shà( )时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 你就背( )着我 我背( )上

  4、《散步》作者( ),重庆人,笔名周*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礼人家》等。

  5、读了全文,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 导学探究 】

  一、整体感知:(放录音或诵读)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要的用一句话概括)

  2、学生讨论,围绕“散步”这件事概述事情的经过。

  3、整个散步的过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

  二、研读探究:

  4、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体会亲情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产生分歧,谁做的最好,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

  (2)朗读文中最动人的场景,体会句子的含义“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既然母亲不算重,儿子也轻,我和妻子为什么还这样做?)

  A“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表明 。

  B“整个世界”表明。

  (3)本文通过( ),体现了( )。

  (4)我说我家的故事(通过本文学习你体会到家庭中这种尊老爱幼的浓浓亲请了吗?)

  5、品味语言 (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的特点,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6、探究技巧

  你能发现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吗?

  (1)我发现:本文选取了祖孙三代( )这样一件*凡的小事,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这一重大的主题,这是采用了( )的写法。

  (2)我发现:文中通过对母亲进行( )和( )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对孙子的喜欢与爱护,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的描写很重要。

  三、小结全篇

  【 能力提升 】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嗦。”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1、 这两篇文章的他与我在对待长幼的关系上有什么异同。

  2、读了《散步》和《北风乍起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

  课外阅读与积累:

  1、《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出相关亲情友情的章节,并做摘记。

  2、节选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名人名言:

  3、 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她)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

  4、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的最好。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2)

——《散步》教案设计10篇

《散步》教案设计1

  【教材简析】:

  《散步》一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几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散步》一文作者所述看似*凡,却意蕴丰富,让我们看到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也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中最本质的闪光点,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学习这一课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上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进一步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中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引导他们抓住关键,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语言和写法的学习,更要给以恰当的引导,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教法】:

  ⑴教育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探究主旨,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语言。

  ⑵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

  【学法】:

  ⑴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朗读形式逐步加深课文理解。

  ⑵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自主挖掘课文深层内涵。

  ⑶精读、圈点、勾画,品味语言。运用合作探究法,学习文章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要旨;揣摩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句的深刻意义。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导入课文

  (用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爱的情感。)

  2作者简介

  由作者名字自然引出作者介绍。

  (既使学生无意中积累了“戚”的古意,又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3听读入境,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圈点生字,2.思考问题

  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E.散步的结局是

  (配乐朗读录音的示范,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抢答环节也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并由此穿插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随时注意课文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4研读赏析,体悟情感,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

  4.1竞读入情

  a通读文章。置身角色中,读出爱的情,读出爱的事。

  b采用圈点法标出你喜欢的优美语句,读给大家听。

  (本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赏析语言的精妙。)

  4.2品读入心

  a落脚点一:劝母散步,孝顺之爱。

  ①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

  ②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

  ③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

  b落脚点二:路的取舍,责任之爱

  ①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②“我”为什么最终决定遵从母亲走大路?

  ③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c落脚点三:背起“世界”,传承之爱

  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的这么郑重其事呢?

  ②怎样理解“整个世界”的含义?

  (本环节针对初一学生特点,设置“爱的落脚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体悟文本,避免了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导致学习质量不高的困境。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广泛空间,引导他们感受亲情、品味语言、健全人格。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拓展延伸 :讲讲亲情故事

  (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感悟中酝酿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6作业

  6.1回家后,请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6.2记住父母的生日,记得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你最真挚的祝福。

  6.3写封信给你的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在集体诵读现代诗《如果爱是左右手》中结束

《散步》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 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 字词积累。

  教学设想:

  1、 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 《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 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 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自读课文,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 调 tiáo 缩 suō 数 shǔ

  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 斗 dǒu 笠 lì 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 澡 zǎo 咯 gē 蘑菇mógū

  3、 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 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 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②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

  二、学习新课

  (一)引课: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金黄的大斗笠》。这篇文章是作者1986年为“六一”儿童节写的。文章写得优美活泼,充满意趣,很值得我们学习。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一遍,看有无共性的问题,如有,给与纠正。

  2、指名一名同学读,其余同学找毛病,师生共同纠正:

  读音提示:蓝(laˊan)看埂啃梳调数辟里啪啦斗笠翘辫揽咩澡咯蘑菇“”

  3、 分组讨论,交流三幅图画的分法。

  指导要点: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一是练习二的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 对于这种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

  二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将文章分成三幅图画:牧羊图、风雨图、斗笠下

  (本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

  (三)以三幅图画为框架品味课文

  1、 牧羊图分析:

  突出其风景优美、和*恬静的特点。

  用两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第一种为再造情景法。

  (1)启发提示:

  (多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有一次组织学生写观察作文。学校前面是一条河。暮春的河里没有水,却长满了碧绿的嫩草,铺在河筒里,像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地毯;河坡上有几只牛和一群羊、一群雪白的鹅在吃草;对岸村庄的红墙绿瓦掩映在浓郁的翠绿之中,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花为媒》选段。当时,我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明白了什么叫“和*自由”——这和煦的春风、绿草如茵的河道,那悠闲的牛羊、引颈高歌的雪白的鹅、动听的戏曲、烟树掩映中的村庄,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是老师在阅读这一段课文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同学们有这种体会吗?能否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2)学生讨论,发言,表述自己的联想。

  第二种方法为用语比较品味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一幅图画,然后提问: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庄稼、小男孩、山羊、风)

  (2)讨论:下面这段文字与原文比较描写对象相同吗?用语相同吗?表现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短文:梯田里的庄稼像咆哮的海水,卷起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穿一条短裤的男孩子,紧握着一根粗大的树枝,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旁边一头雪白的山羊,高昂着头,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提示:这样的描写肯定让我们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儿童团员在放哨的形象。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但用语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3)请找出两段中相对的几个词语,并说说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溜、 亲切、 柔和、 悠闲

  咆哮、粗大、 高昂、 警惕

  2、“风雨图”品读

  (1) 找同学朗读,分风、雨A、B角色朗读。第三个镜头齐读。

  然后提问:a、写了风雨的几种状态?(答:三种状态,即三个镜头。)

  b“风来了,雨来了,……”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楚地表明了风雨到来的过程,层次清晰,节奏紧凑,语言活活泼,使我隐约感觉到小男孩兴奋的心情。)

  c、女生齐读风、男生齐读雨,通读本层。

  3、“伞下”品读

  a、 师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读了本层,你就一句、或一个词、或其他什么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

  例:“——姐姐,你是怎么知道雨来了?

  那团乌走过咱们家窗前,我看到了它的影子了。”

  (表现了姐姐的聪慧,生活经验丰富,识风雨)

  b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讨论。

  (四)质疑

  1、“一个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中的“有”字换成“穿”行不行?

  (“有”不如“穿”通俗好懂)

  2、“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中“缩”字用得好不好?

  (违反常理。一、下雨前,乌云应是越聚越多,不会给人“缩”的感觉;二、在学生的意识里,也是“热胀”而不会“热缩”)

  三、 小结: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下表:

  图画名称 重点词语 表达的感情 其他牧羊图风雨图伞下

  (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增加栏目。)

  四、 板书设计 :

  金黄的大斗笠

  牧羊图风雨图 风小雨稀溜 亲切 柔和 悠闲翻过背 梳理好又乱 风景优美 和*宁静兴奋活泼

  风疾雨急用力摇 哗哗响 辟里啪啦

  风雨交加洗 掀

  伞下 啪 嘻嘻 咯咯 亲切

  五、 作业 ;

  1、 辨字注音、组词;

  蓝 梳 辫 操 梗

  辨 澡

  篮 疏 辩 燥 埂

  2、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看 调 数 斗

  3、 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集中体现“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的词语,填在相应处,完成老师的板书。

  4、 在文中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抄在作业 本上,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5、 词语积累格式指导:

  kěn

  啃——悠闲地啃着青草。(一点一点儿往下咬)

  溜——偷偷溜来一朵乌云。(滑行)

  ▲拟人,使语言活泼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散步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习设计:

  1、 朗读课文,自己,解决字的读音,找出一两个课下注释中没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词,准备课上交流。

  2、 准备好字词积累本、字典、词典。

  3、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的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 学习新课:

  (一) 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本文与《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 同桌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将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词都通过查字、词典,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无误地注音、注释。

  (三) 师范读课文,学生在下面小声或不出声跟读,体会读音、重音、语调、语速,看有无不恰当的地方,标记下来。(读后师生共同讨论、订正。学生说出自己的读法以后,对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认为没有道理的,归为“一种认识”一类,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学生说出想法后,让其读给大家听)

  (四) 讨论、品味重要语句: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五)师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 指导思想: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点:

  (1) 相同点:都是写家庭生活的。

  (2) 不同点:a、人员不同《金》写的是儿童《散》重写*;

  b、 情绪不同《金》活泼《散》深沉。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作引导,从作词、描写对象、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列下表:

  课文 用词 人物关系 感情色彩 其他

  金黄的大斗笠

  散步

  三、 作业 :

  1、 ,给下列词语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时 粼粼

  2、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很幽默,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2)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段,抄在下面,并说说其作用。

《散步》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散步》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步》教案设计5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分钟)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8(分钟)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分钟)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10(分钟)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分钟)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20xx年《感动*》人物年度评选中,一个不*凡的普通人走上了颁奖台,他的名字叫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2、学生配乐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⑵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⑶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⑷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4、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5、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⑴ 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⑵ “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2、教师: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是“爱”这条纽带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相亲相爱、理解谦让、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满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那样深刻,文章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1)用得准确的词。如“熬” “铺” “慢慢地”“稳稳地”等

  (2)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教师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深读课文,领悟道理

  教师:赏析了文章精美的语言,让我们一同来回味,文章中最感人的画面在哪里?(朗读),其中,哪一句话富含哲理?是文章的主旨句?

  1、体会“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明确: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家的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悟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尊老爱幼,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六、拓展延伸

  1、是啊!亲情是甘泉,滋润我们枯干的心灵;幸福的家是港湾,为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让我们来看一组亲情图片,在这一幅幅普通的镜头背后一定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请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2、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动了感情的弦,有千言万语想对知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要有真情实感)

  例:严爱如山,伴着儿女们成长;父情似水,永远在心里流淌。谢谢有这么一天,让我说爱你——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六、教师布置作业 并小结。

  1、作业 :完成亲情贺卡,把这份厚重的、特殊的礼物送给你的父母。

  2、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感而发,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祝大家家庭美满,和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相亲相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散步》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散步》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体味文中的真挚情感。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时在家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途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事?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作一次心灵上的漫步。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词语 (课本下注解)

  2.快速抢答,了解课文所写主要内容。

  明确 :(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散步。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有儿子;

  (2)故事梗概:我一家人在初春去郊外散步,母亲本不愿出去,但在我的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到了一处给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后走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走来就是整个世界。”

  (3)从全文来看,主要写了以下情节:

  “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人一起散步 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儿子 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

  三、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教师: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得出)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而这份情感作者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真情告白:

  说说家中的亲情故事

  五、质疑问难,美点追踪:

  莫怀戚的《散文》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的颂歌。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讨论并明确:

  (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分析举例说明)

  文章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在我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无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如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的美德。

  如就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给,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如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如对南方初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如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 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3)*易朴实的语言美。

  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慈子孝,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

  2言浅意深。“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地过冬天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起“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这令人想起“男主外,女主内”的俗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是很瘦……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小结:齐读孟郊的《游子吟》

  六、课后作业

  1、积累本课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小练笔:我是这样做子女的。

《散步》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我”的使命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广告:“好吃点,你就多吃点!”你觉得创意如何?

  二、走近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三、写作契机

  本文写于1985年。写作契机有二,第一,作者全家人有一起散步的经历;第二,一美国朋友说:“*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四、字词知识 熬( ) 酷冬( )各得其所( )

  五、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准确、整齐地朗读课文。

  2、快速抢答

  (1)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关键人物是谁?

  ⑵散步的季节?

  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3、第一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篇散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散步为切入角度展现“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和睦关系,表现了中年一代对于生活的责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 品读课文

  问题1 为什么我决定要委屈儿子?

  问题2 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3 为什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问题4 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是整个世界”?

  问题5 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七、感悟亲情

  1.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2.欣赏古诗

  《游 子 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八、拓展延伸(写作指导)

  1、取材于生活 2、*实的语言 3、景物的描写 4、挖掘出道理

  九、布置作业

  你们学习本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1、懂得尊老爱幼。2、学会借景抒情)

  写一段话:与家人的一次愉快经历,要借景抒情,要有感悟。

  十、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散步》教案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

  霎( )时 水波粼粼( ) 嫩( )芽 熬( )过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

  (1)分歧 信服 拆散 shà lín nèn áo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 ”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祖孙三代人;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2)爱是桥梁,爱是纽带;

  (3)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4)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5)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6)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

  (7)幸福家庭;等等。

  教师顺势出示板书: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语言美”,可能会有如下一些问题: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提问: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可从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提问:去掉“熬”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母亲的现状(思想压力和身体状况)角度考虑,“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提问:“分歧”“责任”用在这里,有大词小用之嫌,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这种对称的句子为文章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关于文章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可能会有如下问题出现:

  (1)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明确: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

  当然,也可以说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创意。如有的同学以“责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ēi)”为标题,教师应当肯定。

  (2)“文似看山不喜*”,本文情节简单,作者却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奥妙在哪里?

  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提问:这一“前”一“后”,一“叫”一“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动人情景?

  明确:写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提问:“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悟读课文,设置情境,练习说话

  假如,当你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为一件事有了分歧,后来分歧得到了圆满解决。请仿照课文相关情节,学说一段话,要注意刻画家庭成员,如神态、语言、心理等。

  选几位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小结

  莫怀戚先生犹如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凡的一个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语言优美凝练、细节动人,景物描写富含意蕴,值得借鉴。是的,亲情是美好的,它像美酒一般的醇香醉人,像橄榄一般的有滋有味。我们在成长中解读亲情,我们在成熟中品味亲情,传递亲情。

  七、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再写一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阅读课本P127林文煌的《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明理由。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1)少年的时间,许多是在家里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散步》就是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有趣,容易触发联想,从而产生写作欲望,请通过生活细节来展现你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2)本文写景饶有诗意,也有深意,试选择你熟悉的并有所感的一景,也作这样的描述,注意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100字左右)

  2.关于组织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的设想

  现代家庭中,我们无不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有些过于*淡,你忽视了;有些比较常见,你没在意。请从记忆的沙滩上捡拾这些漂亮的贝壳吧,那就是你闪光的童年。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

  3.星期天,给同学们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给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实践中,让他们感悟亲情。

  4.探究性思维训练

  课文中,在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决定委屈儿子时,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和妻子的反应,你能对此进行合理而又大胆的想像吗?

  课后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3)

——《散步》教案设计10篇

《散步》教案设计1

  【教材简析】:

  《散步》一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几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散步》一文作者所述看似*凡,却意蕴丰富,让我们看到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也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中最本质的闪光点,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学习这一课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上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进一步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中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引导他们抓住关键,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语言和写法的学习,更要给以恰当的引导,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教法】:

  ⑴教育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探究主旨,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语言。

  ⑵借助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

  【学法】:

  ⑴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朗读形式逐步加深课文理解。

  ⑵学习字词,整体把握,自主挖掘课文深层内涵。

  ⑶精读、圈点、勾画,品味语言。运用合作探究法,学习文章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要旨;揣摩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句的深刻意义。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导入课文

  (用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爱的情感。)

  2作者简介

  由作者名字自然引出作者介绍。

  (既使学生无意中积累了“戚”的古意,又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3听读入境,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圈点生字,2.思考问题

  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E.散步的结局是

  (配乐朗读录音的示范,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抢答环节也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并由此穿插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随时注意课文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4研读赏析,体悟情感,倾听爱的脚步声,找寻爱的落脚点

  4.1竞读入情

  a通读文章。置身角色中,读出爱的情,读出爱的事。

  b采用圈点法标出你喜欢的优美语句,读给大家听。

  (本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赏析语言的精妙。)

  4.2品读入心

  a落脚点一:劝母散步,孝顺之爱。

  ①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

  ②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

  ③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

  b落脚点二:路的取舍,责任之爱

  ①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②“我”为什么最终决定遵从母亲走大路?

  ③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c落脚点三:背起“世界”,传承之爱

  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的这么郑重其事呢?

  ②怎样理解“整个世界”的含义?

  (本环节针对初一学生特点,设置“爱的落脚点”的问题引导学生体悟文本,避免了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导致学习质量不高的困境。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广泛空间,引导他们感受亲情、品味语言、健全人格。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拓展延伸 :讲讲亲情故事

  (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感悟中酝酿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6作业

  6.1回家后,请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6.2记住父母的生日,记得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你最真挚的祝福。

  6.3写封信给你的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在集体诵读现代诗《如果爱是左右手》中结束

《散步》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步》教案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的写作契机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 “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系。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本文 “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生倾听。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以便下面更好的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真实情感。

  2、通过认真的倾听,请学生抢答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故事吧!希望同学们能够抢答老师的几个小问题。

  (1)散步的地点?(田野)

  (2)散步的人有哪些?(教师板书:“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的季节?(初春)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与儿子产生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

  (5)结果如何?(母亲却依从了孙子;不好走的地方“我”与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设计意图:问题简单,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三、结合人物分析文章主题:

  1、再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

  师:刚才老师朗读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句读停顿和老师语气、语调的处理。这篇文章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要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请三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比较腼腆的可以给予物质鼓励),思考:文中的四位人物分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依据来(边听可以边做勾画)。

  2、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并找出依据。(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进而引出下面内容。)

  “我”——孝敬母亲(板书:尊老)、疼爱而不溺爱儿子、有文化修养、

  母亲——慈祥、疼爱孙儿(板书:爱幼)

  妻子——贤良、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聪颖、

  3、分析依据(在此环节中将学生找到的依据反复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内涵。)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注:此处可以追问:假设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里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2)母亲和儿子对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情境设计:同学们在家看电视时,遥控器拿在谁的手里呢?

  注:此处可以追问:分歧的结果怎么样?(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对“我”的决定,妻子丝毫没有争执,而是无声的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3)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注:此处可追问:“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

  4、教师小结:本文通过“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颂扬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板书)的写作方法。文中还有多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地方,这些小题大做就是要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是大有深意的,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试找出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分歧”、“责任重大”、“决定”、“整个世界”……)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师:除了这些小题大做的词语,作者的文本也是非常优美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个句子读过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么就请你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数量不限。画好后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教师只做提示,不做具体说明)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表现小家伙的天真、聪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轻。”

  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9、“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情感再现,小结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吗?(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做一件事吧!。

  六、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 回报真情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母亲 儿子

  —→以小见大—→ 尊老爱幼

  “我” 亲情 妻子

《散步》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散步》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由全班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导入 新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来到山立学校求学的“游子”该怎样“报春晖”、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检查学生语词积累情况。

  (1)听写词语。分歧 霎时 委屈

  (2)根据词语意思写词语。

  ① 形容水的明净。

  ②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感情。

  明确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选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以“《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开头写一段话。要求:①交待完整时间、地点、人物;②用上“分歧、霎时、委屈”三个词语。③字数在150字左右。

  2、学生交流、评价,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示例:《散步》这篇课文写了这么一件事:“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后来发生了母亲、儿子走大路和小路的分歧。霎时,我深感到责任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子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五、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要求用圈点法画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以“我喜欢第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示例:①我喜欢第(4)段“这南方……起着水泡。”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

  ②我喜欢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后面。”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③我喜欢第(2)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样。”因为这个句子写出出了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一)写景的句子:还有第(7)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

  (二)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体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三)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和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轻。

  (它们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六、全班朗读、重点研读最后一段。

  全班朗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我蹲下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分三步进行,先理解其字面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弄清本体和喻体,最后自然引入对深层意义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更深一层看,“整个世界”有意夸大了身上背的重量,意思是说我们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老一代,又要扶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只要我们人人尽到这个责任,社会就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七、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让我们一起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八、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谈谈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通过“我”的成功地处理散步过程中走哪条路的分歧,来表现中年人敬老爱幼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三代》说的是一位陌生的先生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事。

  九、小结:

  (1)从本文内容上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么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同时要知道我们现阶段的责任那就是勤奋学习,这就是对“三春晖”——母爱的最好的报答。

  (2)从学习重点上小结。

  我们主要感知内容和品味语言两个方面来学习《散步》这篇课文。

  十一、作业 :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拟三道题目,并加以解答。

《散步》教案设计6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2(分钟)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8(分钟)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分钟)

  四、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10(分钟)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五、真诚行动,建设亲情。2(分钟)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六、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选取一角度,学写反映家庭生活的短文。

  德育目标

  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美点大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文章写得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章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必然会遇到困难障碍,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品评,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即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课文主旨;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包括对一些或用词生动、或句式精美、或辞格丰富、或描写细腻、或情感丰厚、或意蕴深刻的句段的品析;悟读课文,学习说话,表现自己生活中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白发亲娘》歌曲,学生边听歌,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板书文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新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

  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汉字注音。

  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

  霎( )时 水波粼粼( ) 嫩( )芽 熬( )过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委屈

  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

  明确:

  (1)分歧 信服 拆散 shà lín nèn áo

  (2)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语调、重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选一个同学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注:“/”表示大停顿,“∥”表示小的停顿,“///”表示更小的停顿。“ ”表示重读)

  3.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体味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三、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1.先请几位同学依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的人物。

  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方式: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祖孙三代人;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5)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

  教师在同学表述的基础上,板书: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衰老的生命。

  2.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可能有如下一些表述:

  (1)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2)爱是桥梁,爱是纽带;

  (3)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4)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5)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

  (6)互相爱护、尊重、体贴的一家人;

  (7)幸福家庭;等等。

  教师顺势出示板书:

  四、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或强大的震撼力或思想教益等方面的内容,集体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

  1.教师指导学生可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别致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学会圈点、摘录及批注。

  2.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进行“美”点追寻。教师巡视,掌握大概情况。

  如:有的集中在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方面;有的聚焦于文章的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有的着眼于文章写景的两个段落的分析等等。

  3.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集体交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起他们注意,激发他们深入探究。

  赏析文章“语言美”,可能会有如下一些问题: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提问:这四个人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可从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提问:去掉“熬”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母亲的现状(思想压力和身体状况)角度考虑,“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提问:“分歧”“责任”用在这里,有大词小用之嫌,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这种对称的句子为文章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关于文章选材的角度、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可能会有如下问题出现:

  (1)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明确: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

  当然,也可以说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创意。如有的同学以“责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ēi)”为标题,教师应当肯定。

  (2)“文似看山不喜*”,本文情节简单,作者却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奥妙在哪里?

  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现了一家三代人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的亲情。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提问:这一“前”一“后”,一“叫”一“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动人情景?

  明确:写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提问:“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悟读课文,设置情境,练习说话

  假如,当你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为一件事有了分歧,后来分歧得到了圆满解决。请仿照课文相关情节,学说一段话,要注意刻画家庭成员,如神态、语言、心理等。

  选几位在班上交流。

  六、课堂小结

  莫怀戚先生犹如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家庭生活*凡的一个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语言优美凝练、细节动人,景物描写富含意蕴,值得借鉴。是的,亲情是美好的,它像美酒一般的醇香醉人,像橄榄一般的有滋有味。我们在成长中解读亲情,我们在成熟中品味亲情,传递亲情。

  七、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再写一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阅读课本P127林文煌的《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明理由。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1)少年的时间,许多是在家里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散步》就是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有趣,容易触发联想,从而产生写作欲望,请通过生活细节来展现你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2)本文写景饶有诗意,也有深意,试选择你熟悉的并有所感的一景,也作这样的描述,注意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100字左右)

  2.关于组织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的设想

  现代家庭中,我们无不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有些过于*淡,你忽视了;有些比较常见,你没在意。请从记忆的沙滩上捡拾这些漂亮的贝壳吧,那就是你闪光的童年。以此为话题,组织一次以“拥抱亲情,感悟亲情”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

  3.星期天,给同学们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给他们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实践中,让他们感悟亲情。

  4.探究性思维训练

  课文中,在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决定委屈儿子时,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和妻子的反应,你能对此进行合理而又大胆的想像吗?

  课后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散步》教案设计8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 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 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⑶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 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 《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 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 情感” 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难点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

  由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其实,亲情无处不在,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出示导纲

  3、自读导纲中简要提示。

  4、听读课文,完成导纲中知识性问题。

  二、合作互动(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导纲中探究性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1、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注意“熬”字)

  (2)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3)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跟儿子会怎样想?)

  (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3) “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走不过去时让儿子背上,既照顾了孙子,又帮儿子解决了难题,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子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4、如何理解“但我跟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设身处地

  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与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5、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把你的感受与同学分享一下。(根据时间灵活撑握)

  (1)我选择了走大路。在尊老与爱幼的天*上,作者倾向了尊老。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3)、“前面也是妈妈和与儿子,后面也是妈妈与儿子。”

  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5)课文第四节景物描写。

  充满春的气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三、导学归纳

  课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反馈训练

  1、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2、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他们,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

  结束语: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散步》教案设计10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2、领会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品味精巧自然朴实的语言。

  【 课前预习】

  自学要求与步骤(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有感情的朗读,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分歧( ) 一shà( )时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 你就背( )着我 我背( )上

  4、《散步》作者( ),重庆人,笔名周*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礼人家》等。

  5、读了全文,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 导学探究 】

  一、整体感知:(放录音或诵读)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要的用一句话概括)

  2、学生讨论,围绕“散步”这件事概述事情的经过。

  3、整个散步的过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

  二、研读探究:

  4、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体会亲情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产生分歧,谁做的最好,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

  (2)朗读文中最动人的场景,体会句子的含义“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既然母亲不算重,儿子也轻,我和妻子为什么还这样做?)

  A“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表明 。

  B“整个世界”表明。

  (3)本文通过( ),体现了( )。

  (4)我说我家的故事(通过本文学习你体会到家庭中这种尊老爱幼的浓浓亲请了吗?)

  5、品味语言 (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的特点,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6、探究技巧

  你能发现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吗?

  (1)我发现:本文选取了祖孙三代( )这样一件*凡的小事,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这一重大的主题,这是采用了( )的写法。

  (2)我发现:文中通过对母亲进行( )和( )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对孙子的喜欢与爱护,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的描写很重要。

  三、小结全篇

  【 能力提升 】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嗦。”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1、 这两篇文章的他与我在对待长幼的关系上有什么异同。

  2、读了《散步》和《北风乍起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

  课外阅读与积累:

  1、《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出相关亲情友情的章节,并做摘记。

  2、节选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名人名言:

  3、 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她)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

  4、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的最好。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4)

——《蜘蛛》教案设计3篇

《蜘蛛》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说说蜘蛛遇到困难是怎么想的。

  3、 感受蜘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4、 会用“终于”说句子。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蜘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难点:

  感受蜘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会用“终于”说句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开小火车,齐读

  丝的第五笔是( )

  断的.第七笔是( )

  破的偏旁是( )

  组词:阵、实

  2、复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字词,而且还知道了蜘蛛织网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指名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 教学二~五自然段。

  1、蜘蛛除了遇到这个困难以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你自由读2~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名说:出示:一阵大风吹来,把网刮断了。

  一阵大雨打来,把网打破了。

  一阵冰雹打来,又把网砸破了。指名读,齐读

  1)、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有一个“把”字,

  你能用上“被”字来说说这三句话吗?

  指名说:网被一阵大风刮断了。

  网被一阵大雨打破了。

  网又被一阵冰雹砸破了。

  2)、如果老师把这三个词的顺序换一下,可以吗,为什么?

  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风是刮的,雨点是打来的,冰雹的力量很大,是砸下来的。

  看来作者的用词很准确,我们来读一读。齐读

  3)这三种情况都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能说完整吗?

  它刚织了几下,一阵大风吹来,把网刮断了。

  它刚织了一半,一阵大雨打来,把网打破了。

  织啊,织啊,眼看快要织成了,一阵冰雹打来,又把网砸破了。

  自由读,齐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蜘蛛遇到的困难、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指导朗读: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织啊,织啊读得慢一点,眼看快要织成了读得快一点。

  指名读,齐读。

  2、蜘蛛遇到困难,又是怎么面对的呢?请你在看看2~5自然段,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指名说:

  它刚织了几下,一阵大风吹来,把网刮断了。

  它刚织了一半,一阵大雨打来,把网打破了。

  织啊,织啊,眼看快要织成了,一阵冰雹打来,又把网砸破了。

  蜘蛛重新织起来。

  蜘蛛不泄气,再从头织。

  蜘蛛不灰心,又重新织。

  指名读,齐读

  1)、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蜘蛛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我不相信织不好,我有决心,有信心,一定能织好。”

  对,这就是不泄气,也就是不灰心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有决心,有信心的语气,重读重新、不、再、又。

  指名读,相互评议,齐读。

  2)、蜘蛛遇到的挫折是一次比一次大,而蜘蛛的勇气和决心也是一次比一次大,那么结果怎样了呢?

  织啊,织啊,终于织出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蜘蛛高兴地坐在网中央,捕捉飞来的小虫。

  你能用“终于”来说说句子吗?

  3)、你觉得这时蜘蛛的心情怎样?高兴的,愉快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话。

  4)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这是一只()的蜘蛛。指名说

  3、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齐读课文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做事情应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才能做好。

《蜘蛛》教案设计2

  活动名称:蜘蛛买鞋(中班)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加减概念。

  2、感受儿歌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

  3、学习改变儿歌的数字并仿编新的诗句。

  4、聆听音乐并用仿编的内容歌唱和表演

  活动准备:各种鞋及图卡数张、每人10枚硬币、每人一个小盒子。

  活动重点:学习10以内简单加减概念。

  活动难点:改变儿歌数字、并仿编新的诗句。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问幼儿:小朋友你有几只脚?穿几只鞋?蜘蛛有几只脚?穿几鞋?

  基本部分:

  1、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屏幕,念儿歌《蜘蛛买鞋》念过一遍后,请幼儿再次念儿歌。同时拿出与鞋子等值的硬币、念到最后一句:"总共花了10元钱"时,请幼儿算算桌面上总共有多少钱,再作出答案。

  2、请幼儿看屏幕做练习,老师点击屏幕上改变位置的鞋子与变值的钱币,请幼儿拿出相应的硬币。

  3、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分成两种色,几个人扮演卖鞋商,另外几人扮演顾客。拿钱买鞋,然后请幼儿将买卖后的鞋子种类及价钱相应的画上。最后选出几人来根据自己画的图画进行改编儿歌,并唱出来(如幼儿不能顺利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唱编后的儿歌并做动作。

《蜘蛛》教案设计3

  活动目标

  1、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预测,并解决问题。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

  3、尝试小组合作、交流,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教具:PPT、统计表“最受欢迎的糖”。

  2、学具:统计表(4张)、标记(每人5个)、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发听故事的兴趣。

  1、PPT出示糖果店:你们瞧,这儿有一家商店,看看这家商店里都有些什么商品呀?

  2、这么多的糖果,那么这是一家什么店呢?(糖果店)

  3、PPT出示蜘蛛:糖果店里还有个朋友呢,看,是谁也住在糖果店里,蜘蛛在糖果店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儿呢?我们来听故事《蜘蛛和糖果店》。

  二、大胆猜测——听故事根据线索预测不同人物喜欢的糖果。

  1、(PPT画面一)*来买糖,蜘蛛出示*买糖记录。

  提问:

  (1)同意蜘蛛的猜测吗?

  (2)从记录表的哪里可以看出*喜欢吃棒棒糖呢?

  (3)验证

  (4):*每次来买都是买一种糖,说明她最喜欢的就是棒棒糖,下次很有可能也会选棒棒糖,是不是用这种方法!蜘蛛的这个办法真好!

  2、(PPT画面二)菲菲来买糖,蜘蛛出示菲菲买糖记录。

  提问:

  (1)从记录表里可以看出,菲菲买了几次糖果?买过什么糖?

  (2)她会更喜欢吃什么糖呢?

  (3)验证

  (4):喜欢吃的糖果买的次数一定会多一点,记录表上花生巧克力糖出现了5次,所以买这种糖的可能性会更大。

  3、(PPT画面三)东东来买糖,蜘蛛出示东东买糖记录。

  提问:

  (1)请小朋友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这次请大家猜猜他会买什么糖?

  (2)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3)验证

  4、有什么好办法预测顾客要买什么糖?

  :仔细观察记录顾客购买的糖果名称和购买的次数,经过统计,就能推测出顾客喜欢的糖。

  5、(PPT画面四)嘟嘟来买糖,蜘蛛出示嘟嘟买糖记录。

  提问:

  (1)你觉得她会买什么糖?

  (2)买哪种糖更有可能?为什么?

  (3)验证。

  :买的次数多并不是唯一的预测标准,排列的规律也需要考虑。

  6、(PPT画面四)老奶奶来买糖,蜘蛛出示老奶奶的买糖记录。

  提问:

  (1)你觉得她会买什么糖?为什么?

  (2)验证。(为什么买泡泡糖?)

  :有时预测的结果也会意外,这也是有可能的。

  三、观察统计——最受欢迎的糖果

  1、阿姨决定请蜘蛛留下来,预测什么糖果卖得好。

  2、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才是最受欢迎的糖呢?(大家讨论)

  3、幼儿进行集体统计。

  4、:统计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情况,正确预测未来。

  四、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测出结果。

  2、介绍小组合作要求。

  3、幼儿合作练习、尝试、交流。

  评析: 《蜘蛛和糖果店》这节课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有关概率和统计之间的关系。概率是依据自己材料推测未来,概率其实就是生活中可能性的大小,故事中的蜘蛛经过统计得知*买棒棒糖概率比买其他糖果的大,但概率虽然能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却不能保证100%正确。所以从孩子的思维层面上考虑,在设计此活动时,我把这个故事设计成了有情景性的估猜活动,以故事中蜘蛛猜测顾客来糖果店买什么糖的情景为主线,帮助幼儿理解概率和统计,同时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去推理、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估猜生活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乐趣。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5)

——《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设计3篇

《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设计1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藻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吟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2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3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其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6)

——《散步》优质课教案3篇

《散步》优质课教案1

  课中活动:

  一读,二背,三写(说)

  教学目标:

  体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培养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以听音乐带入课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有那些感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谁来说一下,这首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它讲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故事。父母带孩子去索道游玩,不幸缆绳折断,发生了危险。

  生:就在下坠的刹那间,父母用自己的肩膀托起孩子生命之躯,唱响了一首生命的爱的颂歌。韩红根据这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创作了这首《天亮了》,并抚养了这个孩子——潘子灏。

  师:歌曲是用旋律来表达感情,散文是靠文字来表达感情。《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语言文字中渗透着的浓浓的深情。

  二、分层次审美阅读

  (一)第一层次:从课文构思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层次推进之美

  师:找出使你感动的句段读后评析,本文层次推进之美体现在何处?

  生1:第一段点题,总写散步,交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生2:缘由(2、3段),写母亲。

  生3 :过渡(4段)写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写景很有诗意。

  生4:入题(5段)“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生5:波澜(6段)写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

  生6:一波又起(7段)“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一家人互相体谅,生活和谐。

  生7:收拢作结(8段)写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师:全文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我”是中年人,对生活、对家有种使命感,应该用优雅而抒情的语调读文;语气把握:温和、亲切中含有庄重;儿子的语气应该欢快活泼,母亲的语气应温和舒缓;第四段春景图应读出喜悦欢快之情,语调*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二)第二层次:从课文语言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1、用词之美;

  师: 请同学谈谈用词之美。

  生1:第4段中“新绿”“嫩芽”“冬水”充分显示出春天的气息。进而使人产生联想:象征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为写一家人散步做铺垫。

  生2 :第8段中“向着”“走去”两个“蹲”字,两个“背起”一连串有着动感和力度的词语写“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把全文气氛推向高潮,突出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

  师:请同学们在几分钟之内试背第四段和第八段。

  2、写句之美:

  师:本文写句之美体现在何处?请重点找出并学习对称句式。文句对称,是文义对举的反映。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既有不同要求,又有共同特点;夫妻对举,表明对方既各有所为,又都为家尽心尽力。语句大致对称以优美整齐的句式强化了亲情,且富于趣味。

  生1:第6段“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生2 :第6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生3 :第8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能找出本文中的比较句式吗?

  生:第1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师:请找出本文中反复句式。

  生:第5段“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写出小家伙的天真、聪明,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以上这些句子都有些什么特点?(可讨论)

  生1: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

  生2:形式美观,显得精炼。

  生3 :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也有种音韵美。

  师:请同学们学用这些句式,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说)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师生共评。

  (三)第三层次:从课文意境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1、画面之美

  师:本文如诗如画体现在何处?

  生1:第4段的“南方初春图”。

  生2: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农村牧歌式情景。

  师:请同学们用2——3分钟试背此两段。

  2、情调之美

  师:请找出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的语言文字,

  生1:第3段中“我”的母亲熬过了一个酷冬,一个“熬”字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精神和身体经受的巨大磨难。

  生2 :第1段中“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连用两个“我的”强调了“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挚爱真情。

  生3 :第5段中“我们都笑了”渲染了欢快和睦的家庭气氛。

  生4:第5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表明“我”对母亲的孝敬。

  生5 :第7段中“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表明母亲听从儿子,但更爱孙子,一个“吧”字流露出商量的语气,表明母亲心中也有儿子和儿媳,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的情景。

  三、拓展作业:

  《散步》是一篇语言优美、寄意深远的散文,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所蕴含的道理,诚邀学生的爸、妈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爸、妈在茶余饭后读读此文,说说他们的独到见解:

  1你认为本文打动人的地方在哪?为什么?

  2您有类似的感情经历么?请举一例。

  请学生任选一题,把与父母交流的收获写在周记上。

  通过家长参与,拓宽合作学习领域,期望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有效沟通,使此文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在《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深刻内涵诠释:

  老年人已承担过责任,中年人正承担着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但责任,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

《散步》优质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分钟)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 (8分钟5+3)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三、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 (10=5+5)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孟子说…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10=5+5)

  (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五、(15)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4分钟)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六、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7)

——《绝唱》教案设计3篇

《绝唱》教案设计1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于;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

  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

  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

  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扭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一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出,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琴师和黑妞听众评议

  正面描写

  白妞出场(重点写眼睛)

  说唱(比喻——通感)

  (徐国鸿)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扩展8)

——四年级下册《运算》优质教案设计3篇

四年级下册《运算》优质教案设计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P2——P1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难点:

  1、准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列出正确的综合式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0不能做除数。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四则运算………………2课时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练习一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P4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运算》优质教案设计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年级下册《运算》优质教案设计3

  一、考试要求: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①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导数的运算

  ① 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 的导数.

  ② 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 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二、知识梳理:

  1、如果当 时, 有极限,就说函数 在点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 在点 处的导数(或变 化 率)。记作 或 ,即 。 的几何意义是曲线 在点 处的切线;瞬时速度就是位移函数 对时间 的导数。

  2、几种常 见函数的导数

  (1) (其中 为常数);(2) ( );(3) ;

  (4) (5) (6) ;

  3、可导函数的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1) ; (2) ; (3) ( );

  (4) 的导数 (其中 );

  三、基础检测:

  1、设 是函数 的导函数,将 和 的图象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不可能正确的是 ( )

  2、已知曲线 的一条切线的斜率为 ,则切点的`横坐标为 ( )

  A.1 B.2 C.3 D.4

  3、设函数 是R上以5为周期的可导偶函数,则曲线 在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 ) A. B.0 C. D.5

  4、已知对任意实数 ,有 ,且 时, ,则 时( ) A. B.

  C. D.

  5、若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B. C. D.

  6、点 是曲线 上任意一点,则 到直线 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7、若函数 的图像与直线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8、若点 在曲线 上移动,则过 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取值范围是

  9、设函数 (1)证明: 的导数 ;

  (2)若对所有 都有 ,求 的取值范围。

  10、已知 在区间[0,1 ]上是增函数,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又 (Ⅰ)求 的解析式;

  (Ⅱ)若在区间 (m>0)上恒有 ≤x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推荐访问:散步 教案设计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3篇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1 《散步》优质教案设计1年级

本文来源:https://www.dho8.com/jiaoansheji/347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