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通达文档网!

2023年度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0篇】【完整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1-01 15:05:03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0篇】【完整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0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推荐访问:七年级 教案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0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0篇

本文来源:https://www.dho8.com/jiaoansheji/35295.html

推荐内容